韩德君退役那天晚上,朋友圈跟着地震似的,一时间“钱够花,位置留给小孩”这句话飘得比油条还脆。
再看比赛,辽篮该赢还赢,但大韩一句话,比比赛本身还刺激。
谁还在乎比分?
那一刻,全中国的篮球迷都在琢磨:这哥们儿到底怎么想的?
说实话,辽篮顶薪600万,搁现在这通胀速度,跟彩票差不多诱人。
韩德君18年职业生涯,真要算账,顶薪只拿过两次,剩下那些年自己把合同金额往下削。
两千多万说不要就不要,外人看着像玩命,他自己倒像在批发清仓。
去年辽篮账面亏了2800万,他一走,直接空出D类名额——这下好了,球队能签国青主力,还能捎带俩轮换。
你说这不是情怀?
我偏说他比谁都会算账:情怀归情怀,现金流才是硬道理。
最有戏的,是退役后那点事儿。
你见过哪个老将退下来,还能把体制内编制和教练岗位一起让出去?
不少人混一辈子,最后就盯着这口铁饭碗。
大韩说不占坑,动作干脆,比平时篮下转身还快。
有人夸他豁达,有人说他傻。
可你问他自己,他八成觉得,这不过是轮到自己退场而已。
说白了,他的江湖地位早被钉死了,辽篮以后每次夺冠,哪怕他不在场,镜头扫到替补席的时候,大家还会想起那个让位的大个子。
这事一出,网上比辽篮主场还热闹。
有人抠细节,说这是不是辽篮资金紧张的“无奈之举”。
有人开始怀念易建联的告别仪式,再扯到NBA的邓肯,说大韩这波比马刺还家文化。
其实你要真问我,NBA那套,国内真抄不来。
CBA工资帽卡着,资源有限,老将如果不自觉点,那些本土年轻人哪有露脸的机会?
辽篮靠家文化混到现在,靠的不是喊口号,而是像大韩这样,关键时刻肯把位置腾出来的人。
细想韩德君的职业生涯,真不是一帆风顺。
他刚进CBA那会儿,身材还没现在这么壮,脚步慢得像冬天的沈阳公交。
谁能想到18年后,成了辽篮禁区的移动长城?
别光看他场上的数据,巅峰赛季场均16+10,篮板一抓一大把。
场下他是出了名的“板凳队长”,带着小兄弟练罚篮,没事还帮队医搬矿泉水,这人情味搁现在真稀罕。
其实,球迷嘴里的“佛系退役”,哪有那么简单。
别说老将,普通人辞职都得纠结半天。
大韩笑着说“钱够花”,背后多少次掂量?
那些年辽篮换帅、换外援,风风雨雨都见过,只有他从头站到尾。
你说他怕什么?
怕退了没人记得?
怕工资单上少几个零?
他怕的,大概是自己在球队变成包袱的时候还不自知。
主动走,反而留给别人最体面的回忆。
别以为CBA只有辽篮才遇到这种事。
广东男篮的朱芳雨、上海的刘炜,最后也是主动降薪给队伍腾空间。
老一辈球员在职业末期,能不能放下自己的那点面子和利益,关系到整个队伍的新陈代谢。
韩德君这波,不是道德模范,是职业体育的“高级玩家”。
你可以说他会做人,也可以说他会算账。
毕竟,冠军旗帜挂在球馆顶上,谁的名字在上面,才是最硬的流量密码。
有意思的是,每次辽篮主场打到关键时刻,观众席里总有人喊“大韩!大韩!”
,哪怕他已经脱下球衣。
这不是感动,也不是怀旧,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安全感。
辽篮没了韩德君,像沈阳冬天没暖气,冷不丁就让人心里虚。
你说这事放到你我身上,顶薪摆在面前,真能说“不要”?
成年人嘛,嘴上说得潇洒,真到自己头上,谁不是反复权衡?
大韩能干出这事,是因为他在辽篮已经有了说“不”的底气。
年轻人想有这待遇,恐怕还得再熬几年板凳。
再聊聊舆论风向。
网友有时候就像放大镜,专盯着别人家的芝麻,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。
看热闹的多,真明白个中滋味的少。
你说韩德君是“傻子”,真不如说他活得太明白。
辽篮还得继续往前走,CBA还得继续搞职业化,球员和球迷都要学会接受,没有人能永远站在C位。
写到这里,脑袋里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:你觉得韩德君到底是辽篮的传奇,还是CBA的异类?
反正我做不到像他那样说退就退。
你要是能,记得留言,咱们一起聊聊,到底什么叫“退得漂亮”。
正规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